在试管婴儿(IVF)周期中,如何精准判断胚胎的染色体健康状况,是影响怀孕成功率的关键。近日,一项由波兰马洛波尔斯卡生育诊断与治疗研究所(Malopolski Institute of Fertility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)、哈佛医学院、哥白尼大学和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(Charité)联合开展的研究指出:体积较小且已开始“孵化”的胚胎,更有可能在染色体上保持正常(即“整倍体”)状态。
该研究以《Reproductive aging,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y, and the diameter of blastocysts: does size matter?》为题,刊登于国际期刊《Aging》2025年第17卷第3期。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,150个IVF周期中的胚胎样本,发现胚胎的尺寸与其是否开始“孵化”——即从透明带中破壳而出——可作为评估染色体健康程度的有力指标。
新闻 | 小型孵化中胚胎染色体更健康?IVF选胚策略迎来新思路
新闻 | 小型孵化中胚胎染色体更健康?IVF选胚策略迎来新思路
在试管婴儿(IVF)周期中,如何精准判断胚胎的染色体健康状况,是影响怀孕成功率的关键。近日,一项由波兰马洛波尔斯卡生育诊断与治疗研究所(Malopolski Institute of Fertility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)、哈佛医学院、哥白尼大学和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(Charité)联合开展的研究指出:体积较小且已开始“孵化”的胚胎,更有可能在染色体上保持正常(即“整倍体”)状态。
该研究以《Reproductive aging,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y, and the diameter of blastocysts: does size matter?》为题,刊登于国际期刊《Aging》2025年第17卷第3期。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,150个IVF周期中的胚胎样本,发现胚胎的尺寸与其是否开始“孵化”——即从透明带中破壳而出——可作为评估染色体健康程度的有力指标。
高龄生育趋势推动胚胎筛选技术革新
随着越来越多女性选择在30岁后甚至40岁后才尝试生育,“生殖老化”成为全球辅助生殖面临的重要挑战。高龄女性的卵母细胞更容易发生染色体非整倍体(aneuploidy),这不仅显著降低胚胎着床和妊娠率,也大幅提高流产风险。
目前,辅助生殖诊所广泛应用的“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”(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y,简称 PGT-A)可以检测胚胎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。然而,PGT-A费用高昂且技术门槛高,在不少国家尚未普及。这项新研究正是着眼于在缺乏PGT-A技术条件下,是否能通过“胚胎形态特征”本身进行更具前瞻性的评估。
小且已“破壳”的胚胎,更可能是整倍体
研究对象为年龄介于26至45岁的女性所产生的胚胎。研究人员主要考察两个特征:
1.胚胎在发育到囊胚阶段(通常为培养第5或第6天)时的直径大小
2.胚胎是否已开始从透明带中孵化
结果显示,在整体样本中,约49%的胚胎为染色体异常(非整倍体)状态。但进一步细分后发现,体积较小且正在孵化中的囊胚,其染色体正常(整倍体)概率显著更高。
在 35岁以上女性 中,51%的小型孵化中胚胎为整倍体,而未孵化的大型囊胚整倍体比例仅为38%;
在 35岁以下女性 中,这一差异更加明显,小型孵化胚胎的整倍体率高达73%,远高于大型未孵化囊胚的58%。
不是“越大越好”?选胚逻辑需重新审视
很多人以为“胚胎越大越成熟”,但这项研究指出,胚胎的尺寸并不等同于质量。尤其是在无法进行PGT-A的临床环境中,医生可以将“是否孵化”与“胚胎直径”结合起来,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替代评估手段。
而当已知胚胎为整倍体时(即已做PGT-A),无论大小与否,其移植后的妊娠率相差不大。这也进一步强调:尺寸和孵化状态的价值,更多体现在“无基因检测”环境下的胚胎筛选策略中。
应用前景:低成本精准选胚,为更多家庭带来“好孕”希望
通讯作者、来自哈佛医学院和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 Pawel Kordowitzki 博士表示,这项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新的、可量化的胚胎筛选工具——尤其适用于没有PGT-A技术条件的地区。通过观察囊胚是否孵化及其体积大小,医生有望以较低成本提升胚胎移植的成功率。
在全球辅助生殖日益普及的当下,这种“形态学+孵化行为”的新型评估标准,或将在IVF临床中获得更广泛应用,为无数求子家庭带来实际可行的新希望。
故事来源:
网络收集